Promega萤光素酶技术有声故事

Podcasts for Luciferase Technologies

萤光素酶生物发光技术从自然界到实验台,每一步的变化都有着无数的故事和科学家的努力。现在就跟随我们的脚步慢慢聆听生物发光技术的前世今生和最新的技术进展。

  • 声展舞台

    不同的声线,不一样的风格,让我们一起走进麦主播的华丽声展,聆听他们的声音,享受此刻静谧的时光。
  • 节目列表

    第二十六期:细胞衰老与癌症治疗:攻克长生问题?

    麦主播:保温杯

    撰写本文时,尚无科学家发现人类永生的秘密。在当今世界中,我们已接受生物均需经受特定生命周期(出生、变老和死亡)这一规律。但是,近些年来生命科学家认为,生命周期并不适用于在实验室中培养的人体组成细胞。换言之,只要给培养的正常人体细胞提供必要营养物质,这些细胞便可实现永生,即持续生长和增殖。

    第二十五期:病毒卷土重来-西方国家再次出现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

    麦主播:保温杯

    1921年,时年39岁的Franklin D. Roosevelt(后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患者。其症状包括发烧、胃肠道问题、麻木、腿部及面部瘫痪。该疾病使得罗斯福总统腰部以下部位出现瘫痪,因此需依靠轮椅和腿部支架方可活动。

    第二十四期:设计更好的治疗性单抗:一种快速平行筛选Fc/FcɣR相互作用的检测方法

    麦主播:浩疆

    第一个单克隆抗体(mAb)于1975年诞生于实验室,第一个治疗性mAb于1986年在美国问世,用于预防肾移植排斥反应。第一个用于癌症治疗的mAb是抗CD20 mAb利妥昔单抗,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如今,治疗性mAb已成为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治疗的支柱。

    第二十三期:使用生物发光活细胞成像观察人类发育时钟

    麦主播:科学小达人

    人类胚胎的发育是一个需要数千个基因协调参与的复杂过程。正如管弦乐团中的乐器一般,每个基因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时而安静,时而激烈,但总是在合适的时机出现。交响乐的节奏,或是胚胎发育的速度都取决于一个被称为发育时钟的内在生物钟。

    第二十二期:从窗外到细胞内:摄影术如何拓宽人类视野

    麦主播:浩疆

    独立数码相机的出现取代了感光胶片这层物理媒介,相机用电子光敏器捕捉像素均匀的图像,开创了细胞成像的新时代。在这项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宽视野显微镜、激光显微镜、生物发光和荧光成像应运而生。有了这些技术,科学家们现在“无所不能”,既可以使用全身成像技术定位蛋白质,也可以追踪细胞内蛋白质的运动。

    第二十一期:免疫检查点生物活性测定在新疗法开发中促进癌症研究

    麦主播:虾虾子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有800万人死于吸烟,其中100万人死于被动吸烟。目前,80%的患者在确诊后13个月内死亡。新型治疗方法,例如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进行治疗,给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

    第二十期:从活细胞到裂解物:使NanoBiT®成为生化检测方法

    麦主播:爱喝水的水怪

    靶向低溶解度或弱结合亲和力的蛋白相互作用能力在药物筛选方面可能存在重大挑战。我们在实验室中经常面临的此类挑战的优势在于,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开发全新的工具。有时,我们所需的工具就存在于已经开发的各种技术和工具库中。

    第十九期:NanoLuc® 萤光素酶: 在活体成像中的应用前景光明

    麦主播:蛋糕

    NanoLuc®萤光素酶体积小,并且不需要ATP来产生生物发光信号,这使其特别适合作为细胞和活体动物体内生物发光成像的报告基因。作为融合蛋白一部分的小分子报告基因的表达不太可能会干扰靶标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第十八期:通过HiBiT蛋白标记技术了解食欲背后的生物学机制

    麦主播:会飞的鱼

    Sebag博士实验室一直使用HiBiT蛋白标签技术研究MRAP2对前动力蛋白和胃饥饿素受体转运的调节作用。按照传统,他们可能采用抗体方法(ELISA法)对此类相互作用进行监测,但他们发现采用HiBiT蛋白标签技术检测GPCR内化的方法灵敏度更佳、变异性更小且更省时。

    第十七期:利用结构计算模型预测有效的PROTAC三元复合物

    麦主播:库库甲谷

    与PROTAC的前景一样,关于影响靶蛋白成功降解的因素还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成功降解蛋白质的限速步骤是什么?我们能否明确PROTAC三元复合物的分子结构和构象如何影响泛素化,从而影响蛋白质降解?随着我们更多了解成功的PROTAC特征,我们将能够创建计算模型,帮助我们设计更有效的PROTAC用于药物研发。

    第十六期:冠状病毒研究中萤光素酶标记的报告基因假病毒颗粒的测量选择

    麦主播:白小白

    目前,冠状病毒(CoV)研究人员正致力于研究SARS-CoV-2进入细胞的方式。但研究人员并未直接使用病毒开展研究工作,他们选择构建假病毒颗粒。

    第十五期:使用NanoBRET™和NanoBiT®检测研究Myc和Max蛋白相互作用

    麦主播:发光发亮

    NanoBRET™检测和 NanoBiT®互补检测均适用于活细胞中PPI高通量筛选平台。两种基于NanoLuc®萤光素酶的检测系统的操作均较为简便,且稳健性和灵敏度均较好。可结合使用两个系统对非特异性和假阳性信号进行反向筛选。

    第十四期:一种用于快速筛选抗病毒药物的SARS-CoV-2 NanoLuc®报告基因病毒

    麦主播:舟江海

    自2020年秋季以来,世界各地都出现了SARS-CoV-2变异株。这让人们担忧现有疫苗或治疗药物是否仍对这些新毒株有效。Xie博士团队现在正在尝试调整他们的系统来快速筛选和测试针对变异株的抗体。

    第十三期:眼见为实-NanoLuc®萤光素酶如何点亮病毒感染

    麦主播:火山

    最近,Immunity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其描述了首个用于研究需要生物安全3级预防措施的呼吸道病原体的生物发光平台,在本例中是SARS-CoV-2病毒。通过在活体动物模型中追踪SARS-CoV-2感染的整个进展过程,研究团队还能够“观察”各种治疗方法,特别是中和抗体疗法,如何遏制感染。

    第十二期:结合的力量-使用三价PROTAC增强蛋白降解

    麦主播:叮咚

    邓迪大学靶蛋白降解中心(CeTPD)和Promega公司共同开展了这项前沿研究,一种全新的PROTAC:三价PROTAC。这个“三头怪”拥有三个蛋白结合配体,因此相较于两个配体的PROTAC要更为有效。

    第十一期:萤光素酶技术应用于高危神经母细胞瘤的研究

    麦主播:沐雪

    近年来,科学家们从耐药性、肿瘤转移再到肿瘤血管生成等方向一直在对转录因子FOXO3进行追踪,发现FOXO3与多种肿瘤形成密切相关,包括其已成为多种肿瘤的生物标志物。

    第十期:采用类器官模型进行毒性研究

    麦主播:小e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探寻采用能够替代动物实验的其他方法来对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所用化合物的安全性进行研究。随着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创建类器官的出现,科学家们也一直在探索更多相关的人类类器官模型,在最大限度减少动物实验的前提下,进行安全有效的化合物检测。

    第九期:探索COVID-19的治疗方法

    麦主播:画清浅

    自2020年初开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肆虐,因此,许多病毒学家将工作重心转移至SARS-CoV-2冠状病毒的研究上。

    第八期:药物再利用筛选:老药新用

    麦主播:墨森

    药物再利用、确定获批药物或研究药物新用途是探索新病治疗新方法的有效策略。鉴于前期已针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临床前优化和安全性试验,因此此类方法可降低风险、降低成本和加快进一步药物开发进程。运用该方法,可获得新的生物学思路或加深对疾病机制的了解。

    第七期:萤火虫萤光素酶助力新型疟疾治疗方案研发

    麦主播:舟江海

    虽然在过去十年间抗疟药物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人们也投入了大量精力来预防疟疾传播,但疟疾致死病例依旧较多,尤其是在年幼的儿童中。目前迫切需要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新药,以持续降低死亡率并解决疟原虫(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耐药性问题。

    第六期:诺贝尔奖背后的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

    麦主播:小满

    氧气对于动物生存所需的细胞呼吸和能量(ATP)产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生存离不开氧气,我们的机体已进化出多种方式来感知并适应缺氧条件。但是,我们的机体是如何感知低氧环境、提高EPO水平以及促进RBC生成的呢?

    第五期:如何利用萤光素酶技术推动科学发展

    麦主播:漠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物技术可以被定义为,它是利用大自然的智慧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而自然界中的生物发光现象也为我们的科研工作带来了很多启发,尤其是萤光素酶的发现及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科学发展。

    第四期:发光检测仪的历史小故事

    麦主播:有声的杰克

    说起发光检测仪,大家太熟悉不过了,但是这款外形酷似“缝纫机”的来自太空的光谱仪,你一定充满好奇!

    第三期:在充满荧光的生命科学研究世界里,为什么我们更加关注生物发光?

    麦主播:乔大角

    故事介绍:对于生物学爱好者来说,萤光素酶真的与其他报告分子(如绿色荧光蛋白(GFP)有那么大的不同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更深入地研究不同发光过程的工作机理。到底什么是发光?发光与荧光有什么区别?

    第二期:萤光素酶从自然界到实验台之路

    麦主播:熙怡

    故事介绍:很早以前,人类已经注意到了生物会发光,然而直至约17世纪,人们才真正开始研究生物如何产生光。期间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我们的科学家们才将发光生物从自然界搬到实验台,并逐渐引入了萤光素酶的概念。

    第一期:发光生物为何要发光

    麦主播:星光

    故事介绍:世界上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都存在着会“会发光的生物”,但是这些生物产生光的原因各不相同。目前估计大约有1500种不同的物种可以利用生物化学反应产生光,并且每天还有更多的具有这种能力的物种被发现。

麦电台寻找好声音

Finding The Nice Voice

加入麦电台,让更多人听到你的声音。

生物发光技术之“原力”